东京200万买独栋vs上海500万买老破小:全球资本的选择题炒股杠杆
全球资本的中国选择题:政策放开后,他们会来吗?
取消限购三个月后:外资真的来了吗?
外管局一纸文件,搅动了沉寂已久的楼市江湖。6月18日,《取消外资购买非自用住宅限制》的征求意见稿亮相,瞬间点燃舆论沸点。卖房中介高喊\"洋韭菜来了\",自媒体鼓吹\"楼市出口时代开启\"——但真相,可能比想象中更骨感。
这份政策的核心是解除存在16年的枷锁。2008年外汇管理局142号文件曾明确规定: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以资本金结汇购买非自用房地产。如今政策转向,等于向国际资本彻底敞开住宅投资大门。
政策背后是7.8亿㎡的库存压力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,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高达7.8亿㎡,相当于1100万套百平住宅。5月销售均价9653元/㎡,同比跌幅仍在扩大。当本土购买力持续萎缩,政策制定者将目光投向海外资本实属必然。
但外资真的会接盘吗?贝莱德的案例值得深思。2017年这家全球最大资管公司斥资12亿收购上海普陀写字楼,其中7.8亿来自渣打银行贷款。2023年贷款到期后,贝莱德先是申请展期,后因资产贬值断供离场。这场\"亿万富翁吃沙县霸王餐\"的闹剧,暴露出外资在中国不动产市场的困境。
商业地产的折戟绝非个例。黑石集团曾耗资9300万美元收购上海淮海路627号物业,持有8年后仅以9900万美元转手,算上翻新成本和资金占用,实际收益惨淡。新加坡OUE房地产信托打包出售上海力宝广场时,成交价较高峰期估值折价35%。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事实:中国商业地产的回报周期和流动性,已难以匹配国际资本的预期。
住宅市场同样面临挑战。当前一线城市住宅租售比普遍低于2%,远低于国际5%-8%的合理区间。以北京朝阳区某高端公寓为例,1200万总价的房产月租仅1.8万元,年化收益不足2%。这样的回报率,对追求稳定现金流的养老基金、主权财富基金缺乏吸引力。
个人买家层面更显骨感。公安部数据显示,2023年在华常住外籍人员约95万,但全年新增工作签证仅6000份。即便所有新来华外籍人士都购房,每年也只能消化60万㎡住宅,不到全国库存的0.8%。
国际对比或许更说明问题。在欧盟国家,购房往往绑定居留权。希腊25万欧元购房移民政策吸引的不是房产投资者,而是欧盟身份追求者。葡萄牙的\"黄金签证\"更催生出专门服务中国买家的里斯本房产中介街。这些购房行为的本质是\"用房产溢价换取身份溢价\"。
高收入国家的逻辑则不同。东京新宿区独栋住宅200万人民币可入手,但吸引外资的核心是日语环境、工作签证便利和永久产权制度。新加坡市中心公寓每平米超10万元,仍受国际资本青睐,源于其英语环境、低税率和人才引进政策。
反观中国,三个短板显而易见:
绿卡门槛过高:中国永久居留证年均发放量不足2000张,不足美国的1/50;
高薪岗位稀缺:外企高管岗位数量自2018年峰值下降37%;
文化适配不足:非英语环境的日常生活,成为外籍人士长期居留的隐形门槛。
政策松绑后,短期可能有三类资本试探性入场:
东南亚华人资本:文化亲近性驱动,瞄准北上广深核心学区房。香港某家族办公室2024年已斥资2.3亿在上海静安购置整层豪宅;
跨国企业高管:已在华工作者考虑购置自住+投资混合型房产。某德系车企亚太总裁近期以2800万购入北京朝阳公园豪宅;
国际投机基金:赌一线城市触底反弹。但需警惕当前北京二手房挂牌量超16万套,上海破20万套,平均成交周期长达143天。
对绝大多数普通城市,这项政策近乎\"无感\"。当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回2016年水平,鹤岗5万一套的房源比比皆是时,外资更不会充当\"救世主\"。
政策制定者显然明白开放只是起点。此次松绑更像压力测试:试探国际资本反应,为后续政策(如购房税收减免、外籍人士签证便利化)铺路。毕竟,房地产的竞争力本质是经济基本面的投射。若不能提供匹配发达国家的高质量就业、宜居环境、文化包容性,资本为何放弃东京、新加坡的稳定收益,押注中国楼市的未知风险?
楼市复苏需要耐心,而非奇迹。外资购房限制解除,象征意义大于即时影响——它像一扇缓缓推开的门,但门外宾客是否会赴宴,取决于中国能否端出更诱人的\"主菜\"。至于那些高呼\"洋韭菜来了\"的中介,或许该先问问:如果房子真这么香,为什么本地人都不买了?
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